慢性疼痛會影響個人參與日常活動的能力,並且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疼痛的持久性與醫生的束手無策,往往使患者的痛苦加重。一些患者的慢性疼痛可以找到身體病因,但是許多找不到器質性原因的慢性疼痛常常使醫生有無力感。許多慢性疼痛與心理因素有一定的關係,它也會加重原本的病情,壓力、焦慮、憂鬱都可能是慢性疼痛的來源。

慢性疼痛受到身體、心理、社會三方面的影響。在身體方面,患者因腦內某些荷爾蒙分泌不足常會失眠、易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且對疼痛的忍受程度降低。在心理方面,患者因在工作上或生活中,經常遭遇挫折或傷害,易感到疼痛,希望藉此獲得親友的關懷或減輕罪惡感。在社會層面,患者因為生病,不但無需工作,還可得到家人的照顧,因而寧可成為家庭、社會的負擔,繼續守著疼痛,扮演病人的角色。

它發生在各種年齡層,可以概分為兩類:

一、身體疾病導致組織慢性受損的疼痛。如關節炎、癌症、神經病變、腦傷、截肢、腸炎、子宮內膜異位、巴金森氏症、杭丁頓舞蹈症、多發性結節症等。

二、疼痛經驗持續,超過組織應該復原的期限,疼痛演變成一種習慣者。此類患者持續地感受疼痛,但卻無明顯的組織病理變化,病患常同時出現情緒症狀。

患者常常合併各種精神疾病,其中以憂鬱症、藥物濫用、焦慮症、人格違常較多。譬如害怕疼痛及改受到失能的威脅的個案易出現無身體病變的慢性下背部疼痛。若患者為慢性疼痛合併精神疾病,醫療上須注意以下兩點:

一、過度服藥或自殺危險。特別在專門處理慢性疼痛的門診,到處可見憂鬱症個案,如門診的醫護人員與病患及病患家屬在此時沒有及時警覺並予妥適照顧治療,輕則加重疼痛的感受程度,失去應有的療效,嚴重時病患甚至失去繼續治療的勇氣,一時喪志而尋短。

二、因為針劑的效用快速並顯而易見,患者為避免遭受苦痛,止痛針施打過度,導致靜脈炎,嚴重時併發肺栓塞,即有生命危險。

   
慢性疼痛患者常見的憂鬱症臨床表徵包括:

一、生活作息失序:

病患開始在某個生活習慣變差。舉例來說,原本房間或衣物都保持整潔的,突然開始雜亂無章;原本有定時洗澡習慣的,突然開始延後甚至略過;睡眠紊亂,原本早睡早起的,突然失眠或摸到很晚才就寢,白天沒精神;原本工作很有效率的,突然開始認知能力下降,甚至作業逾時無法完成等等。這類負向的改變可以只是一項,也可以是數項同時出現,患者其他方面可以完全正常,甚至因心理自衛機轉的作用,有些人還會更積極,只是總體而言,生活與工作的效率明顯下降。

二、失去樂趣及動力: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嗜好,可以藉此陶冶身心、累積再出發的能量。如果原本喜歡拈花惹草的、喜歡登山郊遊的、打球競技的、打電玩的、甚或打麻將的,都顯得意興闌珊、不再參與。

三、對治療失去信心:

慢性疼痛有些是無法治癒,只能嘗試控制、減輕,此時患者就得學習與疼痛一起生活。此時疼痛的程度有高有低,患者情緒也當然有所起伏,憂鬱症在此時往往不是有或無的問題,而是嚴重度的問題。有時是要求醫師重複說明原本早已解釋清楚的病理解析與治療計畫,有時是表現出比實際疼痛更劇烈的樣子,有時是放棄正在進行中的療程,有時則是改變對他人的態度。總體而言,病患於此時喪失理性,無法繼續療程。

四、對生命失去希望:

這往往是最嚴重、也是最常被忽略的,病患會有意無意的提起:「不想活了!」、「活著受罪,不如死了乾脆!」、「想想活這麼大把歲數也夠了!」。此時家人或醫護人員往往以為患者只是口頭說說,不把他當一回事,直到真的出事才後悔。

治療慢性疼痛除了可以找相關科系醫師詳實檢查、對症下藥之外,若有情緒上的困擾、失眠等情況,應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目前已知抗憂鬱劑及某些精神安定劑,確實能幫助病人減輕疼痛,並穩定情緒,所以有些病人在服用了抗憂鬱藥物後疼痛症狀及身體活動力會明顯改善,參與活動的動機也會增強。另外尚可採用肌肉鬆弛法、物理治療、個別心理治療、夫妻治療等,來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合併心理治療及精神科藥物輔助,使用科學驗證的有效方法,並適時給予藥物止痛,可以使病患早日重拾往日歡笑。疾病的治療,除了靠醫療人員的協助、患者家人的支持照料之外,病人本身希望康復的意願及合作的態度更不可或缺。慢性疼痛併發憂鬱症的病患在精神科就診率不完全的情況下,可藉助精神專科醫師較佳的專業能力,經由協調對門診醫師施予再教育與認證的方式,讓醫師於必要時使用抗憂鬱劑,以共同對抗這對慢性疼痛病患傷害極大的憂鬱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lin3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