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症除了情緒低落外常伴隨著有身體症狀,個案常因為缺乏有效溝通而造成第一線健康照顧者無法了解其症狀及需求,難以做正確診斷及有效的治療。許多病人因為不想被貼上精神病標籤而忽略了生理疾病的及早處理。

了瞭解生理問題,給予適當的處置並追蹤其演變狀況,個案與醫師之間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生理症狀往往是就醫的主要原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許多個案被診斷為精神疾病的唯一原因,是出現諸如頭痛、背痛、虛弱、疲倦及便秘等身體不適,因為如果沒有其他因素,每天出現如圖表1的生理症狀,很可能個案就是罹患了憂鬱症。

 

 

圖表1:憂鬱症可能造成的生理症狀

1

腸胃道問題

2

食慾改變

3

未經規劃的減重或體重增加

4

躁動不安或活動變慢

5

疲倦或無精打采

6

睡眠型態改變

7

各種身體的疼痛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建議,第一次發病的憂鬱症需要在症狀緩解後再持續服藥以避免復發。然而門診醫師的時間有限加上個案的諱疾忌醫,不良溝通常是個案中斷治療造成疾病復發或一發不可收拾的原因,其他因素包括家人不支持、對藥物的反應及副作用都會讓個案在三個月之內中斷服藥,無法有效治療疾病,若同時患有生理疾病,一個不小心可能造成疾病惡化或致命。

醫師應注意有效的溝通包括疾病診斷及治療計畫的解釋,與個案一起決定治療的方法同時需解釋原因、作用機轉、優點、費用及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另外,使用藥物治療應詳細解釋生理問題或情緒低落的急性症狀通常於數週或數月就可以漸漸緩解,但為避免復發,需再服用抗鬱劑至少四到五個月,如果已復發過三次以上則需服藥至少三年,有些甚至需要一輩子服藥來避免嚴重的復發。定期回診及追蹤是個案與醫師良好溝通的開始,藉由深入會談,醫師可教導家人注意其情緒的變化並觀察是否出現自殺的意念,以進行適當的危機處理。開始服藥時若出現副作用,也可以藉由電話追蹤給予解釋並教導處理方法。與個案討論副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或許醫師認為副作用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仍須詢問個案是出現副作用,若是存在,需教導他具體的處理方法,如出現腸胃道不適時,則建議勿空腹服藥。也可能在嚴重的副作用出現時考慮轉換其他類型之抗鬱劑,若症狀改善且逐漸朝治療目標前進,醫師也需要在六到十二週後再評估病況。若是發現個案中斷治療時,需詳細解釋持續治療對預防疾病復發之重要性,清楚告訴個案及其家人何謂成功的治療及失敗的治療。了解個案可能出現的困難及持續接受治療的障礙,適時給予協助並與之共同討論出解決辦法。

若合併有其他的生理疾病,最好可以結合其他專科醫師共同處理個案的健康問題。除藥物治療外,可商請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或護理人員提供衛生教育、症狀監測、短期認知行為治療及藥物作用、副作用的解釋,使服藥遵從性、治療結果或滿意度都能達到最佳的狀況。

醫師可以用個別化的方式,逐步教個案學習與憂鬱症相關之知識,主動參與、決定治療方針讓,病人更滿意治療的結果。利用設計好的單張讓個案記錄生理疾病、症狀、副作用、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品質或在治療階段的任何改變,隨時攜帶疾病相關的紀錄,最好就放在健保卡旁邊以便緊急狀況時供醫療專業人員參考,若轉介給精神科醫師也需主動提供相關資料以利病情之了解及追蹤。讓個案在看診前先寫出問題,或者醫師可先提供一系列的Q & A(常見疑問與解答)給個案參考,在看診時先關心發生的問題,若其表達能力有限,有必要找出一位主要的家人或朋友可以陪伴學習或為個案發言。

憂鬱症個案常會在一般診所出現,他們不知道生理問題的真正原因,需要醫師專業的溝通技巧,讓個案清楚了解憂鬱症及其治療、有機會主動參與治療以提升顧客滿意度及治療遵從性。切記,持續關心並追蹤個案狀況是治療憂鬱症的成功之鑰,以長遠的眼光來看,良好的溝通是降低醫療及社會成本的最省錢的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lin3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