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區心理健康一詞對許多人來說,是很虛幻的,心理健康加上「社區」兩字,到底什麼意思?

高雄市一直以來都以發展「健康城市」為目標,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健康城市32項指標,高雄市則以此為本,將健康城市政策加碼至52項,從這幾年來城市景觀的改變、空氣汙染防治及下水道建設,就可看出其旺盛企圖心。不過在心理健康部分,相關部門實在還有待加強。

        我們看去年度衛生署公布資料顯示,高雄市十大死因中,因「自我傷害(自殺)」項目而死亡的,竟然排名第八位。至於自殺未遂個案三十天內的再自殺率,高雄市以5.7%「榮登」全台第一,遠高於台北市的3%。

       曾經有推廣壓力儀器檢測的廠商告訴我,在中部以北做壓力檢測,數據出來,很少有正常的;但在中部以南的話,則很少有不正常的。因此嚴格說來,生活在南部的我們,壓力指數偏低,怎麼自殺率會比較高呢?

       追根究柢起來,我們發展心理健康的策略,其實都在補救而非預防,幾乎大部分推動心理健康的經費,都集中在醫療院所,主要就是辦活動、做篩檢;至於各區衛生所,則大多量量血壓、鼓勵民眾做運動,其餘就只能由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及自殺防治中心主導,可是經費也是少得可憐。衛生局身為推動高雄市民心理健康的主管機關,更只由醫政科理一個股來負責相關業務,尚無專門人力來進行。

        在這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下,相關部門在推動心理健康上,更應該導入「社區」概念。社區心理健康就如同社區營造,是一種由下而上、自發性的概念,公部門只需擬定發展方向,執行上可須仰賴廣大的民間團體共同投入,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比方說,由我本人擔任理事長的忘憂草協會,成立以來就多次與高雄市衛生局及凱旋醫院配合,推動憂鬱防治、壓力管理及心理健康促進等計畫。

       此外,最為人所知的董氏基金會,則廣邀名人拍攝宣導影片,在社會上引發極大迴響;高雄在地的生命線(自殺防治)和小草關懷協會(青少年精神障礙及家屬關懷)等,也都在各自所長的領域深耕,協助社區個案重建生命、儘早回歸社會,一般民眾也透過享有這些服務,對心理健康的維持有更深入的了解。

        未來,非營利組織團體深入社區推動心理健康,將是必然趨勢。從世界衛生組織訂定的心理健康促進圖就可以知道,社區協同防治的概念,是最有效率且符合成本效益的。由在地的人長期在社區內辦理讀書會、講座等等,主導在地感興趣的相關議題,建立一定的支持系統後,自然能有效降低自殺率。關於這一點,從九二一地震後,多個民間團體投入災區輔導居民心理健康,就可看出其重要性。而八八水災發生後,我們也擬定了一套心靈重建模組,期許能深入社區,建立更有效的社區心理健康策略,以長遠關懷及照顧服務,作為未來相關單位推動民眾心理健康的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lin3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