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我胸口悶,看胸腔科和心臟科都沒改善,人家介紹說應該看精神科,可是我精神很正常,又沒有瘋。」「我全身疼痛十多年,到處求醫,都沒信心看醫師了!」很少有一種疾病像憂鬱正如此詭異的。

根據一項「憂鬱症認知千人調查」發現,九成民眾聽過憂鬱症,但卻也有六成以上的民眾不了解什麼是憂鬱症,更令人擔憂的,只有不到一成會去找精神科醫師,原因除了精神科標籤化的烙印外,非精神科醫師對憂鬱症的診對率相對偏低,轉介精神科的病患自然很少。台灣憂鬱症防治結匯理事長 李明濱 教授表示,目前門診約有五成左右的病患直接或間接與憂鬱症有關,而住院的病患也有三成以上符合憂鬱症的症狀。

粗略地估計,約有20%民眾受憂鬱症之苦,其中5%屬於病情嚴重的重鬱症,依精神科診斷標準,憂鬱症病患會出現疲倦;不快樂;憂鬱情緒;食慾、睡眠習慣異常;自責、無價值感、無望感、對為來失去信心;注意力不集中、健忘、難以下決定。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出現不想活的念頭,甚至結束自己的生命。近來,許多知名人士相繼尋短,大多數都罹患憂鬱症且未完整治療。

由於憂鬱症的成因,必須考慮生理、心理、社會三個軸向,所以治療上只依賴藥物治療,常無法完全改善憂鬱症。

有鑑於此,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在民國九十一年一月到市立民生醫院開設憂鬱症病房「清心小憩」身心健康中心,民國九十四年遷回凱旋醫院二樓清心小憩,所秉持的理念,是要提供一個安全、舒適、溫馨的治療環境,推展心目中的身心靈完整治療模式。「服藥的目的,是希望有朝一日不用在服藥;住院的目的,是有朝一日不用在住院。」在精心規劃的住院期間,約三到四周,不只強調藥物及憂鬱症的認識與衛教,個別及團體心理治療外,我們更突破傳統不避諱引入中醫、氣功、瑜珈,甚至飲食調理、寵物治療、芳香療法等多數西醫師仍無法接受的治療方式,兩年來,病患熱烈的反應,超乎我們原先預期,許多人從上述的治療中獲益頗多。

另外,家人的了解與支持,攸關疾病的痊癒。憂鬱病患控制不住的情緒、晚上失眠、無理取鬧整天找碴,甚至出現懶散、不願上學或工作,常造成家人的不諒解,家庭氣氛低迷,更不利憂鬱症的治療。很多家屬認為憂鬱症是心理的疾病,要求病患「看開一點」、「不要亂想」、「你就是想太多」,這些反應讓病患不被了解,心中無助感、無望感更加強烈。因此,家屬對病患持續支持,監督規則服藥,主動傾聽的態度,日常生活的安排照顧,其重要性絕不亞於服藥。

不當壓力調適也是造成憂鬱症的原因。其實多數的壓力是不易消除或減少,但絕對可以用另一個角度來對抗它。事實上,壓力源是什麼,有時反而不太重要,端視個人對壓力源的看法,來決定此壓力是否對自己造成傷害,所謂「換個角度看世界」、「改變可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部分」就是面對壓力的積極調適方法。「憂鬱症是心的感冒」,像藍色病毒(BlueVirus),隨時會入侵抵抗力不好的人,我們可以藉著良好生活習慣、規律飲食運動,學習壓力調適能力,發展穩定的人際互動關係,生理、心理、社會三方兼顧,維持身心靈平衡,則能避免憂鬱症的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lin3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