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醫師,我到底會不會好?」

「....... ,It depends.」我回答。

「Depends on what?」這位教英文的老師有一點生氣。

「Depends on your motivation(動機)」我故意說得模糊。

聽起來不可思議,不過真的有病人不想好,而且為數不少!

不管是不是偽裝的(自己裝的卻不自知),生病的好處可多呢!學生不必考試,上班族可以不需忍受老闆的嘴臉,家庭主婦不必做家事,阿兵哥裝病不用出操,欠卡債不必還,你想的到或想不到的生病理由都會出現。更妙的是,精神醫學診斷手冊上真的有這種病--「詐病(Malingering)」,而且還不只一種!

根據精神醫學診斷手冊DSM-4-TR將「詐病(Malingering)」和「偽病(Factitious disease) 」【註】

雖然我非常佩服翻譯的先進,不過從字面上會讓人一頭霧水不易分辨,怎麼區分呢?兩者差別在是否有明確的動機

英文老師真的想將病醫好,也沒有明確的生病動機(例如:拿生病證明退休),如果可以找到動機,即可以診斷為「詐病(Malingering)」。

但她卻"製造"出這個病,更重要的,她需要這些生理與心理的症狀,來完成她當病患的角色(to assume the role of a sick person)。

潛意識裡,她並不想改善症狀,因為她享受當病患的樂趣(千萬不可指出這點,否則會跟你拼了!),因為當病患有太多好處了!得到關愛、不必負責任、甚至到處撒野...。

既然病患不想痊癒,所以治療的效果可想而知...。

醫療文獻上也指出治療效果相當有限。

【註】看一段英文:malingering, which is defined as pretending illness when the individual has a clear motive—usually to benefit economically or to avoid legal trouble.(強調生病有明確的動機,例如:得到經濟好處或逃避法律困擾)所以,詐病比較好解釋與了解。

   而偽病就不易說明,再看一段囉:Factitious disorder (FD) ,an umbrella category that covers a group of mental disturbances in which patients intentionally act physically or mentally ill without obvious benefits(沒有明顯的好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lin3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