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當年在馬偕醫院加護病房急救垂死病人失敗時,開玩笑地朝天花板說聲抱歉,希望下次能成功,萬萬没想到一個陳年的玩笑,十多年後竟然以嚴肅而敬畏的態度重新面對它-「瀕死經驗(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

身為一位接受正統科學訓練的精神專科醫師,對於任何現象,總要求一個科學的解釋和實驗數據的證明。但是,當擺在眼前的「事實」,如果無法用以往的學習經驗來解釋,內心受到的衝擊和驚訝可想而知!於是,自認相當不迷信,甚至有點鐵齒的我,開始尋找別人,尤其是我的同業們,有没有遇過類似的經驗?答案相當清楚,大家認為精神科醫師做久了,頭腦Ada。難道每天面對生死的醫護人員,没有人接觸過有瀕死經驗的病人嗎?好心的同事告訴我,那是藥物引起的,缺氧下的現象,或是一種幻覺。我更迷惘了!訪談案例中,許多並未服用任何藥物,而所謂的幻覺,又和臨床上精神病人的幻覺完全不同。家人勸我適可而止,不要被貼上「不科學」、「迷信」的大帽子,因為那是專業醫師最最忌諱的。

科學的精神是探索未知,當真正面對未知時,我們又認為它不科學,這真是巨大的矛盾啊!如果科學曾教導我們一些東西,那就是讓我們清楚地認知:没有一個科學理論是永遠不變的,今天的真理,可能是明天的笑話。二十世紀初,提出無線電波理論的人,差點被送入精神病院,今天,不相信無線電波存在的人,大家會認為他頭腦有問題。試想五分鐘前你看見一艘郵輪消失於海平面,五分鐘後,有人和你站在一起,堅持海上没有郵輪,請問你相信嗎?這是時間的問題,而時間問題也一直是物理難解之謎。

我開始私下調查。

國內找不到相關的資訊或報導,上網後,驚訝地發現原來二、三十年前,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家,瀕死經驗者己經著手研究,甚至還有分佈數十餘國的國際研究組織。

民國九十年十一月,在台灣精神醫學會年會發表「您相信瀕死經驗嗎?瀕死經驗初報」,新聞界的興趣顯然高於醫學界。好心的同事再度提醒我,做這類研究要很小心,正如本書序言中提到雷蒙.慕廸出版「來生」之前,伊莉莎白.羅絲女士看過原稿後笑著對他說:「你等著賠上自己的一世英名吧!」世界上不是需要有些不在乎自己一世英名的呆子嗎?

民國九十一年五月,素昧平生的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周進華兄的一通電話,重新燃起快要熄滅調查工作。進華兄表示大觀基金會也做了類似的調查,基金會執行長趙翠慧女士本身是體驗者,更令人振奮的,她要出書述說她的瀕死經驗。

「台灣瀕臨死亡研究中心」在七月十七日成立,我再也不必孤軍奮戰了!

電話、信件如雪片般地湧入大觀基金會,許多人含著喜悅的淚水,向我們訴說塵封多年的深刻記憶,更有人擔心自己是瘋子而鬱鬱寡歡,這群平凡人的不平凡經驗,深刻地改變他們的人生觀,不畏懼死亡,樂善好施,每天急著幫忙別人。身為臨床醫師,我更在乎瀕死體驗的後續效應(After Effect),否則,他們的經驗,只不過是一部部懸疑不解,甚至光怪陸離的科幻小說吧!

感謝依品凡女士以神助的速度完成本書。希望藉八位生命天使勇敢站出來分享他們的瀕死經驗,讓我們對死亡不再恐懼,正如達賴喇嘛所言: 「在我看來,死亡就像脫掉破舊的衣服,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他提到,一個人可以用兩種方式來面對死亡:一是選擇忽略死亡,讓它暫時遠離一段時光。一是勇敢面對它,分析它,試圖減輕由死亡帶來的某些必然的痛苦。聰明的讀者,您的選擇呢?

瀕死經驗的探討,如果没有懷疑者和反對者分享,或許對真象的追尋,會失去一些樂趣。

本書的付梓,希望能喚起一般大眾和學術界,勇敢地深入探討此醫學哲學宗教學的邊陲地帶。同時對讀者生命的開光,將有非常正面的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lin3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