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八八水災的救災工程,目前已經進入第二階段的安置工作了。我在前往幾個安置中心訪問時,發現這些收容單位,已經開始窮於應付我們這些四面八方飛來的關心與慰問了。有些單位聽到我的單位,甚至會冒出:「謝謝關心,不過目前沒有需要,他們現在都很快樂!」之類的話。

    安置中心雖然位於炎熱的市區,不比山區內有自然涼風,但冷氣全天候開放,又有豐沛的物資。想喝飲料,隨時有果汁、牛奶、礦泉水無限制供應,想吃泡麵,一大箱一大箱地放在那邊讓災民索取。三不五時,還有各國營事業和中小企業的中高階主管來訪,安置中心內鬧哄哄的,不時傳來廣播聲,有安置單位當場宣布,某某企業老闆捐出幾十萬元提供賑災之用,要災民們拍拍手感謝致意之類的話語。

    然而,救災平台未能統一,造成救援物資、志工、公部門救災系統混亂不已,資源分配不均,救災效能更無法充分發揮,這些都是極度不爭的事實。最近已有媒體深入探討這個現象,有些從北部千里迢迢趕來幫忙的志工,因為缺乏統一調度的機制,一群人甚至必須在屏東大街上徘徊,挨家挨戶詢問有沒有可以幫忙的地方。

    某位公部門首長也曾經反映,有北部團體曾連繫南下協助救災事宜,在救災如救火的關鍵時刻,該團體僅能每月南下兩三天,竟還要求救災單位安排食宿,殊不知許多深入災區的志工,是必須自備睡袋和飲水的。

    這些荒謬的怪現象,其實並不是只有這次水災才發生,而災民需要的更不只是物質上的支援,而是在事件平息下來之後,中長期的心理支持與關懷機制。

    以往在發生重大天然災害之後,有三到五年的時間,這些受到生命財產損失的民眾,有一部分會出現陸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憂鬱症的情況。大災難後的生活重建是一條漫長道路,心理重建更是生活重建中極重要的一環。

    精神醫療界已有不少人針對大災難發生時,提出精神醫療團隊的介入策略,在災難一至三個月後的急性期間,依序展開心理復建的工作。但在災難發生的五年內,後續長期心理重建與追蹤服務,才是精神醫療與心理支持團體的工作重點。

    未來我們除了必須持續關懷災區民眾與第一線救難人員的身心狀態,身為公益團體的一員,我也要提醒有志投入災區的志工朋友,在志工平台尚無法統一的情況下,請先把自己準備好再去,才不至於發生明明是自己想幫忙,卻反而造成別人負擔的笑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lin3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