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的醫學研究報告中顯示,自殺與情緒有很強烈的關聯。和其他精神疾病不同,憂鬱症個案若生性悲觀、激進或自我控制能力欠佳,很容易在遇到經濟困境、生活重大事件,如:失落或人際關係不良時出現自殺行為。今年八月,美國一本專業期刊發表預測自殺行為的危險因子依序為1、曾經出現自殺行為,2、個案本身主觀感受到明顯的憂鬱症狀,3、尼古丁或酒精依賴者。

另一篇報告顯示:大約25%50%的情感性精神疾患,一生中至少企圖自殺一次,其危險因子有四項:1、年輕時就發病,2、經常復發的憂鬱狀態,3、曾因服用抗憂鬱劑治療時出現躁症,4、合併酒精濫用。如果近親(一等親)曾出現自殺行為,則個案出現自殺行為的比率也會偏高,但是近親的情緒失調並不明顯影響個案自殺行為的出現比率。

以上這兩個研究的高危險因子,若是出現在你自己或朋友、親人身上,需要我們更積極主動的關懷與治療。在高雄市立民生醫院「清心小憇」身心健康中心,我們不難發現自殺高危險群的個案,從上述的預期因子可偵測到其自殺危險性而加以防範,但是一般門診個案若非精神科專科醫師,可能錯過情緒障礙個案的治療黃金時段,其慘痛代價是需要整個社會共同付出的。

近年來,身心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這種兼顧科學和人性化的治療方法讓一些受過身心創傷的個案得到全方位的協助,其中幾種常見的方法您可能耳熟能詳,如:放鬆技巧、認知行為治療、冥想、意像之旅、生理回饋、催眠等,有時瑜珈、氣功、太極拳、寵物療法、芳香治療也會被治療小組囊括到治療計劃中。二00三年四月的一篇電子及文獻資料分析中顯示,除了精神疾病之外,心血管疾病、頭痛、失眠、大小便失禁、慢性下背痛、癌症及其治療所產生的不適、手術後的復健等等,施以身心治療有相當程度的效果顯現,高血壓及關節炎也能有中等程度的療效。分析結果建議未來身心醫學的研究方向,可針對個案的特質及其偏好進行探討,來加強治療效果,另外,治療的成本效益分析亦需加以考量。

先遑論身心醫學未來發展的走向,就目前門診醫師的身心壓力及自我調適部份來看,高雄地區過去十年來曾出現幾位醫師在門診看診時突然倒下,經送醫不治死亡的案例,死亡原因最常見是突發性心血管疾病。這給予臨床醫師很大的震撼,專業醫護人員也需要經常彼此提醒:要提供良好的服務給個案前,需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第一線工作人員都能接觸並學習身心治療,嘉惠的不只是個案,自己及身旁的親朋好友都能獲益。

自殺只是冰山的一角,它帶給我們巨大的衝擊及醒思。不論是真正出現自殺行為或忽略經營自己健康的慢性自殺,都需要專業的判斷與處理技巧。我們期待身心治療能夠跳脫侷限於精神科領域的框框,讓一般社會大眾能習以為常,平日就可以接觸自己喜歡的健康促進活動,當個快樂的現代身心環保尖兵。

 

Astin JA, Shipiro SL, Eisenberg DM, et al(2003).  Mind-Body Medicine: State of the Science,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J Am Board Fam Pract, 16(2): 131-147.

Oquendo MA, Galfalvy H, Russo S, et al(2004).  Prospective Study of Clinical Predictors of Suicidal Acts After a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or Bipolar Disorder.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1(8):1433-1441.

Slama F, Bellivier F, Henry C, et al(2004).  Bipolar Patients with suicidal behavior: toward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clinical subgroup.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65(8): 1035-103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lin3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